FBI WARNING:
- 阅读本文前,建议先了解“幸存者偏差”;
- 行文过程并未考虑物质、家庭等因素,但这些也很重要;
- 彼之砒霜,吾之蜜糖。阅读后有帮助最好,没帮助笑笑就好~
Part-1:为什么写这篇文章
假装谢邀。
不知不觉已工作两年半,HR 也做了一年。一想到 95 年的小姑娘已经毕业,连 00 后都快踏入大学,我这个 92 年的‘老男人’就不禁一阵悲伤。
至于为何写这篇文章,
-
其一,自身经历跟大部分同学类似。按部就班高考,上一所普通的大学,毕业后顺理成章工作。所以想法的参考性应该还不错;
-
其二,因为工作性质,了解了更多不同人的经历,很有趣~
-
其三,自己手贱,想到一些东西后不写不舒服斯基。
Part-2 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
先说结论:
if ( 没得选 ) {
唯一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;
} else {
选择工作性质和自己行为模式重合度最高的一个;
}
选工作如同选伴侣。大家都期望自己的伴侣更漂亮,就如期望所从事职业更热门高薪一样。不过,
“以色事人者,色衰而爱弛,爱弛则恩绝。”
因为美貌而爱上一个人,美貌消失爱也容易随之消逝;因为热门而选择职业,热门不再工作就倦了。
还在各种培训班学设计、前端的同学;忘了前两年的 Android 和 iOS 了么? 抱歉说的很直白,但事实如此。如果让你不舒服了,你踏马用红包来打我呀~
所以,面对“美貌”和“性格契合”的姑娘,如果只能选择一个....
一定选择胸大的那个!
好了说正经儿的:
“美貌”的半衰期很短;而“性格”的半衰期对于人类几十年的寿命而言,足够长。理性人的选择很容易推断。
选择一份短期内收入不错的工作,还是自己愿长期从事的工作,跟上面差不多;
按照个人行为模式与职业行为模式的重合程度,初步分为 4 档。
####第一档:工作模式和行为模式近乎重合
最完美的模式。典型代表就是爱好即为职业的人。工作是因为做着开心,名声,报酬不过是顺带的收获。这里想到一个有趣的结论:员工和公司之间最好的关系——员工做的正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公司恰好是这件事情的受益者。这种模式下,KPI 绩效之类的根本不用考虑了,因为根本没影响。
对一天工作的典型描述:
“累成傻逼笑成狗”~
####第二档:工作模式和行为模式大方向一致
比较理想的状态。工作模式和个人行为模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爱爬山的人往往不会排斥徒步;爱玩跳伞的人会也喜欢蹦极;爱玩 java 的同学,很少会排斥 python。因为比较类似。
典型场景:
“矮油这个不错,试试看~”
####第三档:工作模式和行为模式基本不相关
工作归工作,生活归生活。 对工作不排斥,但也说不上喜欢。正常工作,按时下班,月底拿薪资,年底拿年终奖。其实这就是:
“收人钱财与人消灾”
好像怪怪的... 嗯,应该说是
"受人之托忠人之事"
还是这个好听些~
####第四档:工作模式和行为模式近乎相悖。
让一个看到代码就头大的人去做研发,让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去做销售?还能再凶残一点? 极端一点、都知道的两个例子:李煜,朱由校(木匠皇帝)。
一句话:
“上班的心情跟上坟一样沉重...”
少年,你在第几档?
Part-3:识别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行为模式
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,先要识别自己的行为模式。 最简单的方式:从自己喜欢或擅长的,并有一定“产出”的事情中抽象出自己最真实的行为模式。 原则:一切判定都需要用事实数据支持。
- 游戏打的好? 胜率?等级?自己努力打出来的还是刷出来的?
- 销售做的好? 近两年业绩如何?跟周围同事的对比呢?跟过去一年的自己对比呢?
- 喜欢敲代码? 工作之外自己敲了哪些东西?玩过哪些源码?翻过哪些文档? 只用框架你敢说喜欢技术?
过滤掉虚假的事实数据后,接下来不断问自己为什么。 还是用游戏举例(好像暴露了什么...):
- 自己追求胜率还是寻求刺激?
- 自己谨守游戏规则还是想代练开挂等各种手段?
- 自己擅长哪些英雄?为什么?讨厌哪些英雄?为什么?
- 自己擅长打辅助还是输出还是把控全局的指挥官?为什么?
- 团队竞技还是个人竞技多?为什么?…
问的多了,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行为模式雏形就会浮现出。如果这些雏形能得到其他的事实数据支撑,可信度就更高。 如果你发现,自己在游戏中更喜欢“个人竞技”,喜欢的体育活动或工作中也是如此,那这点的可信度就比较高。
Part-4 如何快速匹配适合自己的工作
基础篇:多尝试,多比较 若没有更好的办法,唯一的办法就是最好的方法。 实习或工作前期,多感受对比不同的公司和智能,让自己有个大致的想法。
“秋香美么?”
“一般般啦”
“现在呢?”
“哇!好美啊!”
这是最基础的做法,至少让你找到一份自己不排斥的工作。可能是因为老板很 nice,可能是因为公司福利很好,甚至只是因为公司距离家里比较进。 这些也重要,但并不是最关键的点。
进阶篇:找到你想成为的人,直接跟他共事 为何要这样做?
- 因为从成功经历中吸取经验远比从失败中吸取经验重要的多;
- 因为言传和身教是最直接、最有效的学习方式。
所以,寻找比你更强大,走的更远的同类人。学习他成功的经验、思维方式、曾踩过的坑。不要在意年龄,学历这些东西,学无长幼,先达者为师。
此外,从历史人物的经历中选取合适的道路也是可取的方法。虽然难度比较大,但总归是个方向。人类的历史那么长,从概率上讲,你想走的路,遇到的问题,自以为独特的奇思妙想,99.999999%以上有人经历过。 而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和故事的人,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比如,想求不规则图形面积,放着现成的积分公式不用,非要自己去重新发明?是不是傻?是不是傻??是不是傻??? 杨绛那句著名的吐槽:“丫就是书读的太少,想得太多。” 其实一个意思。
类似例子太多,懒得举了...
高级篇:直指内心:我想要什么 若能做到:
- 尊重事实数据;
- 能‘输出’自己的独特想法;
- 对自己有客观而较为清晰的认知,已有自己的价值观基石。
基本可以直面自己的欲望而不会被反控,也不会被外面不同的、甚至冲突的思想迷惑。自己也能跳出“同类人”,并进入一个更大的圈子发现和学习。更有趣的是你会发现:
想什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如何想的?
孟子说:生亦我所欲,义亦我所欲。 对他而言,’义‘是他最大的欲望。但没谁规定’义‘就是最大的,对个体而言“吃、喝、玩、乐、生产、破坏、责任....” 这些都有可能是他最重要的。
去掉他独特的观点,将生替代为 X,义替代为 Y 之后,看《鱼我所欲也》的正确读法: 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X,亦我所欲也;Y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 X 而取 Y 者也。"…….."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
而这样做好处是:不认可你的思想,不妨碍学习你的强大。
更高级篇 还没弄明白,热烈欢迎各路大神指点迷津~
Part-5:后记
-
文章标题是最后起的,本来有些恶搞的意思。不过看完马克思的原文后发现,我想表达的里面基本都有,并且格局更大。坦率讲,有些丧气,因为终此一生可能也走不出前人的成就;也有些庆幸,确认了前面还有很多路能走,不会承受很多‘开荒的孤独’。建议大家阅读一下马克思的原文,很有趣~
-
纯理论、思辨类的书籍读起来的确无聊,像《战争论》《毛选》,也明白大家都喜欢听故事。所以推荐一下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一本故事性和反思性都很不错的书。第一次可以当故事书看,第二次可以重点关注作者的一些反思和求证,很有趣~
-
各路小伙伴儿有不同或更好的想法多来交流啊~
再强调一下:想什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怎么想。